近日一项研究给速效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潜在危险敲响了警钟——含钠对乙酰氨基酚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个体应避免服用含钠对乙酰氨基酚来避免不必要的过量钠摄入。
编者按:近日一项研究给速效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潜在危险敲响了警钟——含钠对乙酰氨基酚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个体应避免服用含钠对乙酰氨基酚来避免不必要的过量钠摄入。
过量的钠摄入是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它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然而,在血压正常人群中钠摄入量的影响却模棱两可,出于伦理考虑尚未进行试验评估额外钠摄入量对CVD和死亡风险的影响。
除了膳食钠摄入外,含钠药物也是钠摄入的另一个来源。钠是盐的主要成分之一,常被用来帮助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溶解。然而,0.5 g对乙酰氨基酚泡腾剂和可溶性制剂可分别含有0.44 g和0.39 g钠。含钠对乙酰氨基酚最大日剂量(4 g/天)相当于摄入3.5 g和3.1 g钠,仅这一剂量就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钠摄入量(2 g/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Zhang Yuqing和雷光华教授的研究小组使用英国健康改善网络,在患有和不患有高血压的个体中进行了两项队列研究。根据高血压病史,比较含钠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者与不含钠制剂的服用者的CVD和全因死亡率风险。随访一年,结果发表于Eur Heart J。
使用具有逆概率加权的边际结构模型评估了含钠对乙酰氨基酚与1年随访期间每个结局风险之间的关系,以调整随时间变化的混杂因素。研究结局是CVD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
如图1所示,在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为73.4岁)中,4532名含钠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者发生122例CVD,146,866名不含钠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者中有3051例(5.6% vs 4.6%,HR=1.59,95%CI:1.32~1.92)。死亡风险分别为7.6%和6.1%(HR=2.05,95%CI:1.92~2.19)。
在无高血压的参与者(平均年龄为71.0岁)中,5351名含钠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者发生105例CVD,141,948名不含钠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者中有2079例(4.4% vs 3.7%,HR=1.45,95%CI:1.18~1.79)。死亡风险分别为7.3%和5.9%(HR=1.87,95%CI:1.74~2.00)。
图1
结果显示,在患有或不患有高血压的参与者中,服用含钠对乙酰氨基酚与CVD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增加相关。研究作者表示,随着处方的增多和使用药物时间的延长,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研究作者表示:“含钠药物是钠摄入量的重要来源,却很容易被忽视,鉴于不含钠对乙酰氨基酚的疼痛缓解与含钠对乙酰氨基酚相似,我们的结果表明需要重新审视可溶性对乙酰氨基酚使用的安全性。虽然片剂、口服混悬剂或胶囊的传统制剂不含钠,但泡腾类或可溶性药物制剂依赖于钠来快速溶解。”
澳大利亚悉尼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的Aletta Schutte博士和Bruce Neal博士在随附的社论中写道,仅在2014年,英国就有4200万种含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处方,另有2亿包在柜台出售。相当于英国每年售出约6300吨扑热息痛。幸运的是,只有一小部分扑热息痛制剂含有钠,但随着“速效”和“泡腾”药物的普及,药物有关的钠摄入的不利影响看起来不降反升。如果泡腾类对乙酰氨基酚片剂含有400 mg钠,那么一天将增加3,000 mg钠,远远高于成人每日推荐的钠摄入量。因此,他们在社论中呼吁对含钠药物采取“紧急行动”。
图2
“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调查中观察到,高达94%的泡腾类药物的使用是使用非处方药物自我用药。我们迫切地需要保护消费者免受这些风险。最合理、最有效的策略很可能是对所有含有大量钠的药物强制在包装前贴上警告标签,还应考虑提高公众和从业人员对药物中隐藏的钠的认识,并教育在非必要情况下避免使用泡腾剂、分散剂和可溶性药物。”
END
参考文献
[1] Zeng C, et al "Sodium-containing acetaminophen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hypertension" Eur Heart J 2022; DOI: 10.1093/eurheartj/ehac059/6535634.
[2] Schutte AE, Neal B "The sodium hidden in medication: a tough pill to swallow" Eur Heart J 2022; DOI: 10.1093/eurheartj/ehab888/6535540.